食用菌菌包生产中病害的发生与防控
﹏﹏﹏﹏﹏
食用菌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自身抵抗能力不强、环境条件不适、操作不当等原因会经常受到有害微生物和害虫的危害,影响了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轻则造成减产,重则导致绝收,给食用菌生产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按照病害发生的原因,食用菌病害分为病原病害(侵染性病害)和非病原病害(生理性病害)两大类。病原性病害具有明显的扩张蔓延特性,所以也叫做传染性病害,引发此病害的主要有真菌、细菌、黏菌、病毒等。非病原病害是由于不适宜的环境条件或不恰当的生产方法所引起,如光线过强或过弱、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等因素导致菌丝生长微弱、子实体畸形之类的症状,这类病害是不会传染的。
食用菌病害体现出如下特点:首先,食用菌的培养基使用的都是糖类、蛋白质等营养丰富的各种原料,它们同样适合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而且食用菌培养过程中的环境条件也同样是它们理想的生存环境;其次,用来防治这些有害微生物的化学药剂同样对食用菌菌丝体有危害,而且由于食用菌生长周期短,杀菌的化学药剂往往得不到有效分解,容易残留这样便不利于这种营养保健食品的生产;第三,食用菌菌丝生长在袋/瓶内,防治困难;第四,食用菌产业发展时间短,缺少针对性的药品;第五,隐蔽性强,繁殖快、传播快,爆发力强。
针对食用菌病虫害的特点,生产中必须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各种措施杜绝病虫害的发生,一旦发生则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把病虫的危害控制到最低程度,同时确保生产出优质、安全的健康食品。
﹏﹏﹏﹏﹏
常见病害症状1
木霉
俗称绿霉,其危害表现为与食用菌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通过分泌毒素危害菌丝生长。发病初期,培养基上长出白色、纤细、稀疏的菌丝,随后呈现出绒毛状,后期转为黄绿色或深绿色,表面呈现粉状,范围逐渐扩大,特别是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几天内整个料面就会被木霉菌所覆盖。
2
青霉
是食用菌制种过程中常见的杂菌,主要危害各种食用菌的菌丝体。病害名称叫青霉病,也叫蓝绿霉病。初期出现白色绒状菌丝,1~2天菌落便渐渐变成绿色或蓝色的粉状霉层,在生长期常可见有白色边缘,菌落绒毛状,扩展较慢,有局限性。危害方式为在食用菌菌丝表面形成1层膜状物,覆盖在料面,能隔绝料面空气,同时还分泌毒素,危害食用菌菌丝生长。
3
链孢霉
也叫脉孢霉、红色面孢霉、串珠霉、红粉菌,是制种过程中最常发生的杂菌,其病害名称为红链孢霉病、红面包霉病、粉霉病。链孢霉是一种生长极快的气生霉菌,初期表现为乳白色粉粒状,后成片生长很快形成簇绒状橘红色、粉红色或白色孢子堆,长在袋口外的孢子,极易飞散,链孢霉污染料的培养室常常能够闻到一股水果香味。其危害特点是与食用菌菌丝竞争生存空间和养分。
4
曲霉
病原菌主要有黄曲霉和黑曲霉,病害名称为黄霉病、黑霉病。初期出现白色绒状菌丝,菌落较厚,扩展较慢,但很快转为黑色或黄色至黄绿色颗粒状霉层。危害特点是竞争养分,分泌毒素,危害菌丝和子实体。黄曲霉产生黄曲霉素.引起人、畜中毒,是一种很强的致病物质。黑曲霉产生的孢子浓度高时,容易寄生于人的肺内发生结核式病状,叫做曲霉病或“双孢蘑菇工人肺病”。
5
根霉
又称黑色面包霉,病害名称根霉病、黑根霉病,菌落初期为白色匍匐状菌丝,后形成灰白色或黄白色小颗粒,成熟后小颗粒变为黑色。整个菌落的外观,如一片林立的大头针。
6
毛霉
又叫长毛菌、黑霉菌,病害名称为黑霉病。初期生长出灰白色而粗壮稀疏的菌丝,其生长速度快于食用菌的菌丝。后期气生菌丝顶端形成很多圆形的小颗粒体,颗粒起初为黄白色,后变为黑色。危害特点与食用菌菌丝争夺养分和生存空间。
7
束梗孢霉
菌袋被侵染初期在培养料上形成白色的菌丝,后期在培养料面及菌袋的表面,形成深灰色或灰黑色的菌落,由菌丝体和菌丝束组成。倒视菌落呈短须状,其着生部位食用菌菌丝不能生长,培养料发黑腐烂。
8
细菌
细菌的特点是繁殖速度快,能够侵染菌种和栽培料,还可以造成子实体各种病害的发生。菌种受细菌污染后,常可见接种点周围呈现白色、无色或黄色黏液状,多数表面光滑、湿润、半透明或不透明,有的还具有各种颜色,少数表面干燥并有褶皱。而且散发出酸臭气味,影响食用菌菌丝的生长,严重时培养料发臭腐烂。
9
酵母菌
酵母菌种类比较多,菌落颜色等形态也各有不同,乳白色、白色、粉红色、淡褐色、黄色等。被污染的试管表面光滑、湿润、似浆糊状或胶质状的菌落。受酵母菌污染的菌种和培养料会发酵、变质,散发出酒味,可抑制食用菌菌丝生长。
10
黏菌
黏菌营养体生长没有菌丝,菌床表面出现白色、黄白色、鲜黄色或土灰色菌落,后逐渐扩展至前缘呈现扇状或羽毛状,边缘清晰,培养料变潮湿,逐渐腐烂,菌丝消失,子实体水浸状腐烂。
11
病毒
来自感病活菌丝和带有病毒的孢子,通过菌丝融合进行传播,正常情况下保持一种平衡状态-潜伏,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平衡被打破,病毒颗粒大量复制,会使食用菌发病。
病害可能发生的原因
自然界中,各种生物种类繁多,无处不在。整个食用菌菌包生产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操作不当都有可能引起有害微生物侵入,导致病害的发生。生产环境差,灭菌不彻底,菌种带病,接种及发菌环境卫生差,消毒杀菌做得不到位,养菌条件不合适,如高温(28℃以上)、高湿、通风不良,生产过程中操作不当等是造成病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病原物一般通过培养料、工具、土壤、水源、空气和人员流动等进行传播。
使用杀菌剂、生长激素等,使用种类不当,施用方法不合理,使用时期不适宜,施用浓度过高等,也会对食用菌造成伤害。
防治措施
﹏﹏﹏﹏﹏
1、生产环境干净卫生远离污染源,50米之内不能有垃圾场、畜禽舍、酿造厂、锯木厂、糖厂等。
2、食用菌生产中可选用的原料很多,比如木屑、玉米芯、棉籽壳、稻草、甘蔗渣、麦麸、米糠等,可以根据栽培品种不同因地制宜加以选择,但不管哪一种原材料,一定要新鲜、干燥、不霉变。霉变的原材料中含有更多的各种霉菌孢子,相比于正常的原材料,霉变原料相同温度时需要耗费更长的时间去达到同样的灭菌效果,而且由于霉变程度的难以掌握致使灭菌时间也难以把握,所以菌包发生污染的机率会大大提高。原料使用前阳光暴晒,或者经过堆积发酵后再使用,效果会更好。
3、培养基要营养均衡,水分含量适宜,酸碱度适当,重要的是要水分与原料混合均匀,不能有干料。有些原料生产前要进行处理,如玉米芯要粉碎成黄豆粒大小,作物秸秆类要铡成1~2cm的小段,并且拌料前一天用水浸泡,以使原料被充分浸湿。粗木屑使用前也应提前用水进行预湿处理。如果有干料存在,蒸锅时杂菌孢子不容易杀死,接种后容易引起菌包感染。
4、选择好的菌袋,不能有砂眼,木屑过筛,不能扎漏袋。
5、蒸锅灭菌时要注意:一是菌包不能装得太多,应保证湿热的蒸汽能够流通良好;二是锅内冷气排放干净;三是保证充足的灭菌时间。
6、选择菌丝生长健壮,颜色正常,没有杂菌污染,不老化,抗性强、适合当地栽培的优质菌种,以提高菌种自身的免疫力。接种前技术人员应当认真检查菌种的状态,如果发现异常,则应弃之不用,对于老化的菌种,即使没有受到污染,也尽量避免使用,因为老化后,生命力不强,抗性降低,也容易受到污染。
7、接种室保持干净卫生,每个生产季接种室第一次使用前要全方位消毒,整理干净接种室,喷洒必洁仕倍液消毒四周墙壁和地面,再用必洁仕进行熏蒸消毒。接种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做到迅速、准确,减少病原侵染机率,避免在高温高湿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接种操作
8、菌种培养室使用前做好清洁消毒,连续几年使用的发菌室更容易受杂菌污染,如果发菌室的墙壁和地面光滑,每年使用之前用石灰水彻底刷洗一次,清除死角,然后再进行消毒杀菌处理,减少污染发生的机率。发菌过程中要控制好室内温度和湿度,高温高湿的环境更易发生污染,可通过在地面上撒生石灰,起到吸潮杀菌的作用。发菌期间,减少人员出入,避免空气流动带入杂菌孢子。
9、母种和原种有污染发生,应立即集中高压灭菌后再清理干净,以免对环境造成污染。栽培种有霉菌出现初期可在发生区域滴上柴油、煤油或撒上石灰粉,然后转移到低温干燥地方继续培养,如果菌种生命力强,最终能够抑制杂菌恢复自身生长。但要注意,即使菌丝长满也不能作为菌种继续使用,可以直接用来出菇,能够获得一定的产量。若发现污染面积较大,则应及时移走,集中放置在低温干燥、远离培养室的房间单独培养,象平菇、灵芝、榆黄蘑、黑木耳等菌种有时候能够战胜杂菌,所出的菇(耳)基本上能够收回制种的成本。被细菌、酵母菌污染及彻底报废的霉菌污染菌袋应及时运离养菌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垃圾也要及时清理,以免造成病害的蔓延。
﹏﹏﹏﹏﹏
作者介绍:伦志明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农学系副教授,博士,黑龙江省食用菌协会副秘书长、专家,国家黑木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专家,食用菌商务网专家,易菇网专家,国家食用菌装备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专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phie.com/jibzd/1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