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多头蚴脑包虫病转圈病
肉羊转圈病又称为脑包虫病。是由多头绦虫的幼虫——多头蚴寄生于肉羊的脑、脊髓内,引起的脑炎、脑膜炎以及一系列神经症状(周期性转圈运动)甚至死亡的严重寄生虫病。
症状
急性型:以羔羊最为明显。感染初期,由于多头蚴进入肉羊的脑组织,虫体在脑膜和脑组织中移行,刺激和损失造成脑部炎症,使体温升高,脉搏、呼吸加快,甚至出现强连的兴奋感,病羊回旋运动,前冲或后退,有痉挛性抽搐等。有时沉郁,长时间躺卧、脱离肉羊群。部分病羊在5~7天内因急性脑膜炎死亡、不死者则转为慢性。
慢性型:病羊耐过急性期后,症状变现逐渐消失,经2~6个月的缓和期,由于多头蚴不断发育长大,再次出现明显症状。当多头蚴寄生在肉羊大脑某个半球时,除向被虫体压迫的同侧做转圈运动外,还常造成对侧视力障碍,甚至失明。
虫体寄生在大脑正前部时,常见羊头下垂向前做直线运动,碰到障碍物时则头抵物体呆立不动。多头蚴在肉羊大脑后部寄生时,病羊表现为头高举或做后退运动,甚至倒地不起,并常有强制性痉挛出现。虫体寄生在小脑时,病羊站立或运动失去平衡,身体共济失调,易跌倒,对外界干扰和音响敏感。 多头蚴寄生在肉羊脊髓时,表现步伐不稳,进而引起后肢麻痹;当膀胱括约肌发生麻痹时,则出现大小便失禁。此外,病羊还表现食欲减退,甚至消失;由于不能正常采食和休息,体重逐渐减轻,显著消瘦、衰弱,常在发作数次后死亡。
预防
防治犬等肉食兽食入含有多头蚴的脑、脊髓,对病羊的脑和脊髓应烧毁或做深埋处理。对牧羊犬和家犬应用喹诺酮(每千克体重5~10毫克,一次内服)或氢溴酸槟榔碱(每千克体重1.5~2毫克,一次内服)定期驱虫。驱虫后,应将犬粪深埋或者烧毁,防治病原扩散。犬只和病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治疗
对早期病例可试用喹诺酮治疗,每日每千克体重50毫克,内服,连用5天为1个疗程。或用丙硫苯咪唑,每日每千克体重30毫克,一次灌服,连用3天为1个疗程。对于晚期病羊,可以用手术摘除。方式是:将肉羊保定后,局部剃毛、消毒,将皮肤做“U”字形切口,打开术部颅骨,先用注射器吸出囊液,再摘除囊体,然后对伤口做一般外科处理。为防治细菌感染,可于手术后3日内连续注射青霉素。也可不做切口,直接用注射枕头刺入囊内抽出囊液,再注入75%酒精1毫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phie.com/jbzd/1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