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阅读躁动的女人们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中有太多女性角色,一代代的我们阅读,是否能学到些许当代智慧?

多年前我们读书的晚间,是一个太平的世界。那时人生还未展开,一切只是在书斋中做着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准备。钟声敲响,高考铃声结束,一切,才真正进入一个我们裹挟人生的时刻。

有的时候,我们看很多文学作品,都无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那些女人。她们的行为是我们无法理解的,她们的选择,也是如今务实的我们觉得匪夷所思的。《劳儿之劫》中的劳儿放着好好的妻子、母亲不做,非要去勾引童年好友的情人;《项链》中的马蒂尔德因为一条项链葬送了自己最好的十年;安娜·卡列尼娜则抛弃了曾经圣彼得堡的贵妇生活变成铁轨上的一具尸骨;包法利夫人因为一种长期的不甘放弃小康生活追求一种不属于自己的奢侈……很多“她们”都是抛弃了现有的优渥去选择一条看似艰险的道路。人们觉得她们“作”、不解,但其实,一切真的有那么简单吗?

电影《安娜·卡列妮娜》葛丽泰·嘉宝版剧照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中有太多女性角色,一代代的我们阅读,是否能学到些许当代智慧?

有一种女性形象,叫小家碧玉。小家碧玉其实是一种很奇异的动物。正如张爱玲所说,任何一个美女出嫁,世界上都少了一个皇后或名妓。小家碧玉因为其碧玉性,本身似乎就寄寓了更多可能。乔伊斯在《尤利西斯》中很好地描述了一种小家碧玉的形象——格蒂。其实这个女性形象放在当今社会仍有很多现代性。那种经济窘迫的美丽,那种小家庭出身的坚韧,那种太想取悦别人的脆弱心灵。小家碧玉有时正因为其“小家”,所以总莫名生出一种巴结的态度。“倘若福星高照,让她投生于上流社会家庭,并受到良好的教育,格蒂·麦克道维尔就会成为与本国任何贵妇相比也毫不逊色的淑女。”可是,格蒂却没有这样的命运。于是“整洁的电光蓝色宽胸罩衫是她亲手染的……她戴的那顶俏丽可人的小帽是用褐黑色麦秆粗粗编成的”,并且,为了配合帽子相衬的一条绳绒整个下午她都在寻寻觅觅,最后终于在克勒利的夏季大甩卖上找到一条。但还是旧旧的。

话剧《尤利西斯》

格蒂身上的自卑性特别明显。以及一种太急着想取悦男权社会的内心渴望。这某种程度上也源于她的瘸腿。但是,在现代社会,这么多年过去了,就算没有身体上的残疾,很多女生其实还是有着这种不必要的自卑和想取悦他人的内心。

于是这一切又能谈及女性觉醒。说到女性觉醒,简·奥斯汀已经属于在她那个时代发出女性觉醒呐喊的一个人了,可作品中有时还是凸现出她对于容貌的隐痛。在《诺桑觉寺》中,她一句话里强调了多次女主角凯瑟琳有多“plain”(相貌平凡的),而凯瑟琳也是出身于一个多子女之家,就像现实中的奥斯汀。可是最终,这个一切平平的凯瑟琳还是获得了美好爱情和婚姻。奥斯汀是思索了,做了了不起的思索,可是似乎,她自己也没找到一切的答案。《诺桑觉寺》中的凯瑟琳还是有一种脱离不开的在亨利这个男性角色的“教导”下最终成长为完美女性的这一种模式。这本身其实就具有一种时代局限性,即还是认为女人是需要被“教化”的,并且需要被男性教化。

电影《诺桑觉寺》剧照

一个来自乡村的姑娘凯瑟琳,在城市的交际场合中逐渐学会了如何成为淑女。同样主题在萧伯纳的《皮革马利翁》(◆Pygmalion)中也有阐述。萧伯纳出生在年,奥斯汀出生在年。80多年过去了,人们对于女性的观念似乎还是一点没有变化。

《诺桑觉寺》是奥斯汀主观观点较多的一部作品,内里也不乏一些作者的直接评论。当时还未有恋爱经验的奥斯汀将自己对于人生的疑问和探索寄托于一个虚构出来的男性角色亨利。他懂得她,教化她,悉心从她的角度考虑一切问题。她对于美好异性的不断勾摹也幻化出今后世界上最受女性欢迎的男性角色之一——达西先生。可是,这种幻想虽然美好但现实却灰飞烟灭。无论后世传记学家怎样出于对奥斯汀的爱而不断勾勒曾经抛弃她的那个男子实际上是非常爱她,但是,经历过的人应该都明白,所有抛弃,无论曾被包装成多么冠冕堂皇充满无奈凄美绝望,其实本质都是抛弃。

简·奥斯汀

作家在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在作品意义上的成功,这两者究竟能不能统一?还是这其实是一种对于写作的灵魂太过苛求了。

比奥斯汀小4岁的夏洛蒂·勃朗特写出的《简·爱》里那段著名的言论——“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某段时间曾一度被认为是女性的一种先锋性呐喊。事实上《简·爱》这部小说如今看来也可以说是很代表了一种当时社会女性观的进步的。简·爱其实已经很独立。她自食其力,并也敢于拒绝自己认为不正确的婚姻。比起现在社会很多女人“为结婚而结婚”或“年龄到了”,9世纪的简·爱已经凸显出一种真正的勇敢。

现实生活中,夏洛蒂·勃朗特也确实拒绝了两次求婚。一次是她一个女友的哥哥,另一次是一位年轻的牧师。她认为他们并不是真正爱她,只是按社会习俗需要一个妻子。虽然后来38岁的夏洛蒂还是嫁了一个牧师,但那一次,也许是真爱呢。

《简·爱》插图

至今我走过任何沼泽地时,还是能想起《简·爱》中那个女主人公经过沼泽地的场景。这就够了吧,我想。对于一个作家,能够在读者心中留下如此深的一种印迹般的东西,她所坚持的,也似乎终有了回报。

另一女作家杜拉斯也塑造了很多让人难忘的女性形象。《情人》不用说了。《劳儿之劫》中的劳儿其实也颇让人难忘。“她看到了遍地的情感,人们在这一油脂上滑倒。”有时劳儿这个人物形象仍会让人想起包法利夫人或安娜·卡列尼娜。这三个女人都是已有安稳婚姻和看上去似乎应该幸福、“安分”的女子,可是,她们却偏偏抛却了这种“安稳”,各自走上自己不同的躁动之路。

电影《情人》剧照

劳儿很多年前在故乡经历了未婚夫的抛弃。多年后她成功结婚,因为丈夫工作的原因再次回到家乡。那时她的生活已趋安稳,“漂亮房子,宽裕的生活,孩子……庄重的灰色披风,那些适合白天穿的深色连衣裙”。可是出于一种心理学暗示或救赎,当她在一次散步时看见另外一对热恋的情侣,塔佳娜和她的情人,她的思想中已经不知不觉“代入”。她将那个男人代入成当年抛弃自己的麦克·理查逊。她潜意识里一定要拆散他们,为当年的自己报仇。于是她夺走了童年好友塔佳娜的情人,几乎是以不同身份重演了自己当年的遭遇。不得不说这个故事有着很强的心理学意味。劳儿作为一个美女,一生没有遭遇什么挫折,除了当年在舞会上的那场抛弃,她的自我似乎就在那一年开始停止生长了。杜拉斯本人也曾说,自己的生命在8岁那年就停止了。而对于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劳儿,唤醒,来源于她重回故乡后的那次散步。自那天散步之后,劳儿每天都给自己进行“心理重建”。她必须通过某种程度上的复仇找到平衡。

杜拉斯是一种将虚构与现实、作品与生活界限打破的作家。她的作品,就是她的人生。她的人生,也几乎在纸上都有记录。

玛格丽特·杜拉斯

《劳儿之劫》还深刻探讨了一种“偷窥欲”的心理病态。其实偷窥欲、旁观欲很多人或许都浅浅地有一些,只不过于劳儿那里就是一种极致。卡夫卡在《街边的窗户》中短短阐释了一种对于窗口的迷恋。他说窗户是在人“感到生活孤独”时可以连接外界的一种“毫无困难”的介质。后他又在《随意的凭眺》中叙述了一个自己倚在窗前看到的一个小片段。而对于劳儿来说,那扇森林旅馆的窗子,则是她窥视过去、审视过去、连接过去的一条重要通道。她的生命似乎直至她重回故乡后的“偷窥”,才重新找到了意义。

有时我想起杜拉斯的《情人》,觉得这是一本困惑而优美的书。我们被她波澜不惊的笔触带入那个年的亚热带越南。多雨、闷热、潮湿。一切其实宛如作者在我们心中置入的一个梦。于是我从此以后就很想去越南,不为别的,只为杜拉斯。

玛格丽特·杜拉斯

更多时候,我们阅读文学,仅仅只为了内心刹那的安宁和逃避。因为它们充满美感。

有时,一本小说中的某一个细节,又会让正在读书的我们刹那心魂颤抖不已。伍尔夫在《奥兰多》中,形容一个人的头发干枯,说“干得就像椰子上端的毛须”。这句话其实在英语表达中更有力,有着中译所达不到之传神。同样的,还有杜拉斯《劳儿之劫》中“一条街的空寂,另一条街的曲线,一家时装店,一条笔直的林荫道的忧郁”。有很多时候很多人无法理解阅读文学书籍的功用,我却觉得,有时恰就是为了这种依稀美好刹那。这种生活中一个瞬间、一句话就让你感动的时刻,这种毫无功利、目标、艰险的时刻,这种一个人的时刻,其实才是人生最高之升华。

包法利夫人之所以后来留下一身巨债后死去,都是源于她的不甘。有的时候“不甘”是一种好事,可以催促人奋进,但是如果愚蠢或不聪明,则一切就没有救赎。包法利先生不懂她,于是她以一种自己的方式叛逃。她贫瘠的人生也非常可怜,非但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那种生活,仅有的两次偷情也只是刹那幻觉。

《包法利夫人》珍妮弗·琼斯版剧照

现实非常不堪。这是乡村美女包法利夫人没有意识到的事,用现在的话说也许就是格局小没见过世面。可是她内心又长期有一股因读文艺小说而潜藏起来的内在冲动长期没有得到满足。包法利夫人喜欢法国作家贝尔纳丹·德·圣皮埃尔写的《保罗与薇吉妮》,渴望那种爬上大树给自己摘红果的小哥哥。又喜欢盘子上画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情妇德·拉瓦利艾尔小姐的故事,喜欢两情的缱绻和宫廷的富丽。之后,她在修道院学习的时候,又经常看常来的老小姐带的一系列文艺小说,“无非是两情缱绻、旷男怨女、晕倒在危楼的落难贵妇、沿途遭人追杀的驿站车夫、页页都有的累垮的坐骑、阴森的树林、心灵的骚动、信誓旦旦、无语凝噎、眼泪和亲吻、月下的小舟和林中的夜莺,书中男子各个勇猛如狮子,温柔如羔羊,人品世间少有,衣着考究华丽……”

说实话,每次看《包法利夫人》我都会产生一种自省。即我们读了那么多书以后,是不是会对生活已经产生了某种不切实际的幻想。包法利夫人渴望自己是公主而偏偏又不是,希冀纯粹美好的爱情而一生都没有遇到。可以说包法利夫人是具有当今文艺女青年的某种通病的。可是书又读得不够,一旦成长,便再也不愿重新去书里寻找答案或获得宁静。

《包法利夫人》插图:米拉舍甫斯基

其实,作为丈夫,包法利是爱她的,“宇宙之大,对他而言大不过她那衬裙的丝裙边”。可是他不懂她。不知她想要什么样的生活,也给不了她那样的生活。简单来说包法利夫人就是一个被各种美好幻想所架空的一具灵魂。她喜欢“驿车的车厢遮着蓝绸窗帘,缓缓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喜欢“趁夕阳收起余晖时,在海湾边上尽情呼吸柠檬树芳香的气息”,喜欢“夜幕下的别墅露台,只有他俩手牵手”……可是,睁开眼的现实却是一个二婚平庸不解风情无聊到“像人行道那样平板”的丈夫。所以她最后的崩塌,虽然总有人说她“作”,但其实也是一种必然。

同样悲催的还有莫泊桑《项链》里的女主角。有时,为了一次出错,人有可能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很多人在看完《项链》以后都会说那个女主角是活该,要不是她虚荣本也可以过一种算得上小康的生活。可是人生不能因为有点追求就备受指责。追求更好的人生,这一点本身是没有错的。马蒂尔德的悲剧在于方法错误。

我们在文学作品中阅读这些女人。为她们哭,为她们笑,为她们扼腕。也总应该深深明白,生活不是小说。人应该充分做好为一切失望的准备。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版权归《三联生活周刊》所有,请勿转载,侵权必究。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新刊《夏日阅读:世界的另一个入口——行走、想象、发现、情感和美》。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phie.com/jbjc/1178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