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导报湖南长沙马王堆五十二病方
中医食疗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结合天时、地域和人体质、疾病等状况,拟定调养原则,并据此选择适合的食物、药食同源中药材为原科,合理搭配、适度烹饪加工成适合日常服用的膳食,以调养身心、防病治病、健康长寿。中医食疗是中医药独特的摄生保健方法之一。食疗“寓医于食”,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满足人们“厌于药,喜于食”的天性。是能够充分发挥中药效能,具有颐养调理和预防治疗作用的美味佳肴。中国传统食疗药膳的制作和应用,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中医食疗源远流长,其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战国时期,已形成了较为丰富的中医食疗学术思想和实践经验。
年-年发掘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古墓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利苍及其家属的墓葬。先后出土迄今所见最早的、保存完好的一具女尸以及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极具历史研究价值的文物余件,包括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学方书,全书为九千九百十一字,抄录于一高约24厘米、长厘米长卷之后5/6部分,现存医方总数个,用药达种,书中提到的病名有个,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除外用内服法外,尚有灸、砭、熨、熏等多种外治法。同时,书中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食疗内容。
该书记载了25首食疗方,涉及药食同源的品种近60个,包括姜(包括干姜、枯姜)、薤、葱(包括干葱)、蔗、青梁米、蘖米、秫米、黍(包括美黍米、陈黍),稷、麦、赤答(即赤小豆)、菽(包括菽汁、良菽)、菽本、大菽(即生大豆)、黑菽、蜀菽、盐、戎盐、杏核中仁、桃叶、李实、枣、枣种、桂、菌桂、乳汁、鸡(白鸡、乌雄鸡、黄雌鸡),鸡血、鸡卵(包括卵),雉、羊肉、牛肉,鹿角、野彘肉、鼢鼠、牡鼠、彘膏(包括猪膏、豕膏),犬尾,鲋鱼,彘鱼、鱼血、蚕卵(包括冥蚕种)、蜜(包括蜂饴)蛇、龟脑、苦酒、酒、胶、饭焦、肪膏(脂膏),久膏、久脂、牛脂,毂脂、豹膏、蛇膏、赢牛(即蜗牛)等等。该书中以青梁米粥治疗蜥蝎或腹蛇咬伤的医方和“火齐粥”内服治肛门痒痛的方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粥疗法的记载。
《五十二病方》以多种方式记述了古代运用动物脏器进行食疗的方法,全书共有26方用到了动物脏器,主要包括鼢鼠,野彘肉,豚、鹿角、雄鸡、犬,狸,雉,羊肉,牛肉、鸡血、蟹,蛇、蜜、黄牛胆、彘鱼、牡鼠、彘膏,蚕殚、龟脑等。开创了动物脏器食疗的先河。此外,该书中关于醋、酒食疗方法的内容也十分丰富。醋在古代就开始酿用。《五十二病方》称“酰”,“苦酒”。书中以醋单用或作为溶媒煮汤服散,治疗“淋证”痛于膀胱,溺痛益甚,男子疝病及狂犬伤人等。酒古称醪醴,是最古老的制剂。《五十二病方》酒剂的制作方法有将药物入酒中烹煮和以酒浸渍药物等。全书以酒入药共32方。如治疗痉方:“择薤一把,以淳酒半斗煮沸,饮之”。这些经验给后世医家运用醋、酒制剂治疗疾病提供了依据。
(来源:澳门导报作者:广东省女医师协会健康促建专业委员会、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代谢性肾病专业委员会、医院中医药防治慢性肾脏病研究团队医学博士毛炜)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phie.com/jbjc/16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