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治已病,治未病扁鹊告诉你,治疗疾病
扁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位神医,被后世人尊为“医祖”。
有一次,魏文王问扁鹊说:“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到底哪一位最好呢?”
扁鹊回答说:“我的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我最差。”
魏文王感觉奇怪,又问:“那为什么反而是你最出名呢?”
扁鹊说:“我的长兄治病,是在疾病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就治好了,一般人不知道他事先就能祛除病因,所以他的名气无法传出来;我的中兄治病,是在疾病刚发生的时候就治好了,一般人以为他只能治小病,所以他的名气只在乡里传播;而我治病是在疾病最严重的时候治疗的,一般人看到我穿针放血,敷药熬汤,都以为我的医术高明,所以名气传播最广。”
历史上关于扁鹊的传说很多,但是对于扁鹊的两位兄长,却只在扁鹊的叙述中存在,这大概就是名气的作用吧。
《黄帝内经》中说:“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意思是说,高明的医生,在疾病未表露之前就会予以治疗,而不是在疾病发展到严重的时候再治疗。
“治未病”是中医的特色思想,一直以来受到历代医家的重视。但是正如扁鹊所说,“治未病”不能带来任何名气的提升,使得许多优秀的医生湮没在浩瀚的历史当中,未曾留下只言片语。
扁鹊曾游医各国,关于扁鹊治病的事迹在当时流传甚广,名气很大。
这一天扁鹊来到齐国,进见蔡桓公。
这个故事是在《韩非子》中所记载的,这个蔡桓公实际上并非是蔡国的君主,指的应当是齐桓公。而此“齐桓公”也非彼“齐桓公”,这个“齐桓公”并不是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桓公,而是战国之时,田氏代齐之后的第三位齐国国君田午,史称“田齐桓公”。
扁鹊见到蔡桓公之后,在蔡桓公面前站了一会儿,然后说:“您的肌肤纹理间有疾病,不治疗恐怕会加重。”
蔡桓公说:“我没有病。”扁鹊离开后,蔡桓公就对旁边的人说:“医生喜欢给没病的人治病,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本领。”
过了十天,扁鹊再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进到肌肉里面,不及时治疗将会更加严重。”
蔡桓公不予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再一次进见蔡桓公,说:“您的病已经到了肠胃里,不及时治疗将要更加严重。”
蔡桓公又没有理睬。扁鹊离开后,蔡桓公更加不高兴了。
又过了十天,扁鹊远远地看见蔡桓公,掉头就跑。
蔡桓公觉得奇怪,于是特意派人问他。
扁鹊说:“疾病在皮肤纹理之间,汤熨的力量能够达到;病在肌肉里面,用针灸可以治疗;病在肠胃里,用汤药可以治好;病在骨髓里,那是主司生命的神仙所管辖的事情了,医生是没有办法的。现在病在骨髓里面,我也就不再请求为他治病了。”
过了五天之后,蔡桓公感觉身体疼痛,便派人去寻找扁鹊,而扁鹊此时已经逃到秦国了。蔡桓公于是就病死了。
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将外感疾病的由外而内的演化过程进行总结,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疾病的发展变化基本都遵循由表向里的规律,起病时多在肌表,病症较轻;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疾病逐渐向里进展,病症也会越来越重。
医生治病时,都喜欢在疾病轻浅的阶段进行治疗。但是像蔡桓公一类的患者,在临床上并不少见。随着疾病的进展,医生会采取不同的策略来阻断疾病继续发展。但是如果疾病真的发展到了最严重的程度,那么即使是扁鹊复生,也只能“逃秦矣”。
现代我们总结“治未病”的思想,认为“治未病”并不仅仅是在疾病未发作时进行治疗,还应当包括在疾病发生以后,预防疾病的转变,即“未病防病”与“已病防变”。
未病防病
未病防病其实包含两点,一个是在平时重视养生,不给疾病产生的机会;一种是在疾病未表现出来之前,就先治疗,把疾病消灭在萌芽状态。
养生在《黄帝内经》中有许多论述,也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比如在第一篇《上古天真论》中就提出了顺应四时季节变化的作息规律。
疾病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在疾病发作之前,人体内其实就已经发生变化了。而在疾病发作之前进行治疗,由于疾病轻浅,可以很快祛除病邪,病人也不会感到任何不适。
已病防变
在疾病发作之后,不仅要治疗疾病,还要预防疾病向里传变。在《伤寒论》中有许多防止疾病传变的方法,比如在太阳病发作之后,疾病有向阳明经传变的趋势时,可以针刺足阳明经的穴位,使得疾病不向内发展。
此外,疾病在脏腑之间是可以互相传变的,《金匮要略》中说:“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根据五行学说,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所以肝脏疾病容易影响脾脏,造成脾脏的病变。当我们发现病人出现肝脏的病变时,就应当考虑到“知肝传脾”,从而先一步增强脾脏功能,避免疾病的传变。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phie.com/jibzd/17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