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住院患者2期及以上压力性损伤发生
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
风险评估与防控制度
导语:《护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年版)》“指标八、住院患者2期及以上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NQI-08)”,是衡量护理专业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医院评审标准(年版)》“重点专业质量控制指标”之一。如何降低住院患者2期及以上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关键在于建立并实施《住院患者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与防控制度》。杏林职苑通过本制度制定了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方案、压力性损伤预防措施及报告程序,并附相关评估量表等7个表单,医院护理管人员和护理人员参考。
目录
一、总则
1.目的
进一步落实患者安全管理目标,规范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评估及防范,正确评估已发生的损伤程度、及时上报并有效处理,降低2期及以上院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
2.定义
压力性损伤,是指皮肤和/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通常发生在骨隆突处或与医疗/其他设备相关的损伤,一般由压力或压力联合剪切力引起;软组织对压力和剪切力的耐受性受微环境、营养、灌注、合并症以及软组织情况的影响;可表现为完整皮肤或开放性溃疡,可伴疼痛感。
.适用范围
所有住院患者各种压力性损伤预防,以及院外带入或院内已发生的压力性损伤管理。
二、压力性损伤分期
(一)压力性损伤1期
1.临床特征:皮肤完整,指压不变白的红斑。
2.具体描述:皮肤完整,局部出现指压不变白的红斑,在深色皮肤表现可能不同。指压变白的红斑或者感觉、温度或硬度改变可能比观察到皮肤改变更先出现。此期的皮肤颜色变化不包括紫色或栗色改变,因为这些可能表明存在深部组织压力性损伤。
(二)压力性损伤2期
1.临床特征:部分皮层缺失,真皮层暴露。
2.具体描述:部分皮层缺损伴真皮层外露。创基是有活性的、粉色或红色、湿润,也可表现为完整或破损的浆液性水疱。脂肪及深部组织没有外露,也没有肉芽组织、腐肉或焦痂。此期损伤通常是由于局部不良的微环境、骨盆和足跟部位皮肤受到剪切力所致。此期压力性损伤不能用于描述失禁性皮炎、皮肤皱褶处皮炎等潮湿环境相关性皮肤损伤,医用胶黏剂相关性皮肤损伤或皮肤裂伤、烧伤、擦伤等创伤性创面。
(三)压力性损伤期
1.临床特征:全层皮肤缺失。
2.具体描述:皮肤全层缺损,脂肪组织外露,通常可见肉芽组织或创缘内卷,局部也可有腐肉和(或)焦痂。组织损伤的深度因解剖部位而异,脂肪组织丰富的部位可能创面会更深。可能会出现潜行腔隙和窦道,没有筋膜、肌肉、肌腱、韧带、软骨和(或)骨的外露。如果腐肉或焦痂掩盖了组织缺损程度,就是不可分期的压力性损伤。
(四)压力性损伤4期
1.临床特征: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
2.具体描述:全层皮肤和组织缺损形成的溃疡,伴有可见或可触及的筋膜、肌肉、肌腱、韧带、软骨或骨头。可以看到腐肉和/或焦痂。经常发生Epibole(卷边)、潜行腔隙和(或)窦道。不同解剖位置的组织损伤的深度存在差异。如果腐肉或焦痂掩盖组织缺损的深度,则为不可划分阶段压力性损伤。
(五)不可分期的压力性损伤
1.临床特征: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深度不明。
2.具体描述:全层皮肤和组织缺失,由于被腐肉和/焦痂掩盖,溃疡内的组织损伤程度无法确认。只有去除足够的腐肉和/或焦痂,才能判断损伤是第阶段还是第4阶段。缺血肢端或足跟的稳定型焦痂(即为:干燥,紧密粘附,完整无红斑和波动感)不应软化或去除。
(六)深部组织损伤
1.临床特征:持续指压不变白的深红色,栗色或紫色。
2.具体描述:完整或破损的局部皮肤出现持续的指压不变白深红色,栗色或紫色,或表皮分离露出黑色的伤口床或充血水疱。疼痛和温度变化通常先于皮肤颜色变化出现。在深色皮肤中,变色可能会有所不同。这种损伤是由于强烈和/或长期的压力和剪切力作用于骨骼和肌肉交界面导致。伤口可迅速发展暴露组织缺失的实际程度,也可能溶解而不出现组织缺失。如果可见坏死组织、皮下组织、肉芽组织、筋膜、肌肉或其他深层结构,则表明这是全皮层的压力损伤(不可分阶段,第阶段或第4阶段)。该阶段不可用于描述血管、创伤、神经性伤口或皮肤病。
三、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
(一)评估对象
所有住院患者。
(二)评估人员
责任护士。
(三)评估工具与风险分级
1.患者年龄≥14岁
(1)评估工具:《Braden(布雷登)评估量表》(见附件1)。
(2)评分结果判断(风险分级):低度风险:15-18分;中度风险:1-14分;高度风险:10-12分;极高度风险:≤9分。其中强迫体位患者自动列入高风险患者。
2.患者年龄<14岁
(1)评估工具:《Glamorgan(格拉摩根)评估量表》(见附件)。
(2)评分结果判断(风险分级):低度风险:10-14分;中度风险:15-19分;高度风险:20-24分;极高度风险:≥25分。
.围术期患者
(1)评估工具:《CORN术中获得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量表》(见附件5)。
(2)评分结果判断(风险分级):
①术前评估>14分为高风险患者;9~14分为中风险患者;<9分为低风险患者。
②术中评估>12分为高风险患者;8~12分为中风险患者;<8分为低风险患者。
4.医疗器械相关性压力性损伤风险评估
根据不同的管道或器械使用与皮肤、粘膜接触情况进行评估,判断是否持续受压。
(四)评估时机及评估频次
1.首次评估
患者入院后2小时内完成评估,如遇急症手术等特殊情况,术后及时完成评估。
2.再次评估
(1)低度风险,评估1次/周。
(2)中度风险,评估2次/周。
()高度风险,1周内每48小时评估1次,1周后评估2次/周。
(4)极高风险,1周内每天评估,1周后评估2次/周。
(5)实施手术、介入治疗患者,实际手术时间超出预计时,应复评。
(6)手术回病房6小时及术后第一天必须复评。
(7)患者发生病情变化时应随时评估。
本专栏《护理质量保障与持续改进工作指引》涵盖医院评审迎检必备文案,欢迎将本专栏加入书架收藏。点击文末“所属专栏”右下角“立即购买”购买本专栏后,即可阅读本文及专栏其他文章全文。
购买专栏解锁剩余65%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phie.com/jibzd/16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