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未病的认识和方法善生活养有道

佛教有因果论,中医有“治未病”,二者之间有相关性吗?我认为,有。俗话说“菩萨畏因,凡人畏果”,中医的“治未病”,其实即是菩萨手段,是真正高明的医学理念。作为中医人,要对中医有自信,包括临床疗效自信和理论自信。中医的“治未病”理论远非现代医学所能比拟,中医人值得对此产生自信。

(一)因果论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有一个原因和结果。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必定是另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一种事物发展的结果,也必定是另一种事物产生的原因。

(二)治未病

中医有“治未病”理论,意思是未病先防,远胜过已病再治。这是中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从根源上把握致病原因,恪守正确的思想和生活方式,从而避免生病。

(三)《内经》强调“治未病”

《内经》反复强调,“治未病”远胜过治已病。“治未病”,这是《内经》理论的特色。

《内经》指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

“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我学习《内经》,我从全篇《内经》中体悟到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治未病”。《内经》重视预防,远胜过治疗。

(四)为什么要“治未病”?

我的理解是,不生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可以提高幸福指数,可以让人更幸福,更安康。而前贤的理解是:对于“治未病”来说,一切治疗疾病的方法都不是根本,都是“末”节,都不如“治未病”更可靠。

举个例子:《吕氏春秋》有这样一段话:“故巫医毒药,逐除治之,故古之人贱之也,为其末也。”

试问,能拥有一身医术,能治病,能救人,这难道不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吗?但古之人却“贱之”,为什么?因为古人“精神安乎形,而年寿得长焉。长也者,非短而续之也,毕其数也。毕数之务,在乎去害……故凡养生,莫若知本,知本则疾无由至矣”。古人并不追求已病去治,而追求未病先防。养生才是治本之道,治病不过是治末而已。

这样的观点令今时的所有医生汗颜。

关于“治未病”与治已病,网上有这样一个比喻:如今的医生都聚集在一条泛滥成灾的河流下游,拿着大量经费研究打捞落水者的先进工具,同时苦练打捞落水者的本领。结果,事与愿违,一大半落水者都死了,被打捞上来的也是奄奄一息。更糟糕的是,落水者与日俱增,越捞越多。事实上,与其在下游打捞落水者,不如到上游筑牢堤坝,让河水不再泛滥。作为医生,不能坐着等人得病,而应防患于未然,避免更多人“落水”。

随着科技发展,医学技术应该是越来越进步了,医生队伍也越来越庞大了,但病人却越来越多——这是医生的悲哀,也是现代医学的失败,值得我们认真反思。

(五)扁鹊三兄弟的故事

《鹖冠子》记载了扁鹊三兄弟的一个寓言:“魏文侯问扁鹊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

在扁鹊看来,他的大哥虽然名声最差,却是医术水平最高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扁鹊大哥可以让他人不生病——这是为医的最高境界。

扁鹊三兄弟的故事给我的启示是:扁鹊大哥是我的榜样,我应该学习扁鹊大哥的做法。想到就要做到。十多年来,我之所以愿意每天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撰写中医文章,意义即在于此。我希望通过我的文字,传播中医的正信正念,让更多的人可以因中医而健康起来,不生病最好。

(六)先贤对于“治未病”的理解

元代大医朱丹溪认为:“与其救疗于有疾之后,不若摄养于无疾之先,盖疾成而后药者,徒劳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为医家之法;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摄生之理。夫如是则思患而预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毛主席曾说:“减少人民的疾病,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毛主席是深得“治未病”宗旨的。医院绩效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却是病床床位数、门诊人次数、收治病人数、经济效益等等,这些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与毛主席的宗旨显然是背离的。

(七)我们应该如何“治未病”?

一则,内求,而不是外求

“治未病”源于自己的努力。我曾在文章中反复强调,自律的人才能健康。预防疾病源于自律,而不是依赖医疗。

《内经》就明确地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分析《内经》的文意,要想不生病,就要自律,要从饮食、起居、运动等方面管好自己,简单来说,就是管住嘴,迈开腿。唯有如此,才可能让人健康不病。

二则,政策引导

我们都知道,每年因为患病人数太多,国家对于医保费用的支出连年上涨。如何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很简单。从政策上重视“治未病”,让老百姓都不生病,岂不是可以省下许多医保费用。

况且,国人不生病了,精神更旺盛,身体更健康,可以更多地工作,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利己利人利国家,这可是一举三得的好事,为什么不做呢?!

三则,中医人努力

作为中医人,当把“治未病”行医的主旨,而不是拘泥于治已病。虽然,病人求医,我们要努力帮助病人康复。但是,如果每位中医人都能花些时间“治未病”,那么,其产生的效益更大,可以更多地服务于人民。

作为中医人,我们都认为,最大的人生价值在于治病救人、救死扶伤。可是,从“治未病”理念来看,更大的人生价值在于助人防病。传播中医的正信正念,宣传中医养生方法,让老百姓不生病,我相信,这样的功德远胜过临床上治愈几个大病患者。

四则,人人都当重视“治未病”

生病了很痛苦,没有人喜欢生病。怎么办?有人说,我可以坚持体检,用体检来保证健康。如此做法,不过是掩耳盗铃而已。一边是各种熬夜、各种不运动、各种垃圾食品、各种怨恨恼怒烦,一边是每半年坚持体检一次,自认为暂时健康,然后继续折腾。在我看来,这是没有智慧,是智商太低的表现。

试想,我们自己的健康与生命至贵至重,可是,自己都不重视,能指望别人会帮助你重视吗?自己拼命折腾,却依赖医生救命。医生能救的了吗?痛苦的,还是病人自己。

有人说,年轻时拿命换钱,年老时再拿钱换命!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用生命去换钱,这种行为真的值得吗?况且,真的生病了,真的可以用钱来换回健康与生命吗?只要大病一次,我相信,每个人都会从此改变观念,老老实实地去养生,再也不会各种折腾了。因为折腾的成本太高,高到我们承受不起。

医疗消费具有无限趋高性,再多的财富也会被这个“无底洞”吞噬干净。有个笑话:某人到一新的城市,跟出租司机说,带我去贵地消费最贵的地方。结果医院。

作为中医人,我希望每个人都健康,都长寿,但我建议,我们自己要要懂得因果,要知道,有因必有果。此时不养生,疾病就会找上门来。永远不要依赖医疗,要依赖预防。

作为中医人,如果我的病人越治越少了,说明我的水平越来越高了。否则,我就是一个很失败的医生。目前看起来,我很失败,很无奈…#治未病#(董洪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phie.com/jbzl/169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