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童道明,已追随他的契诃夫永生新京报
6月27日,新京报记者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获悉,中国社科院研究员,著名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童道明,于年6月27日上午9时,医院逝世,享年82岁。据童道明学生、俄罗斯文学研究专家刘文飞透露,童道明先生前两天就因病入院。
童道明先生是中国戏剧界公认的契诃夫研究专家,他一生有着俄罗斯文学研究家、翻译家、戏剧评论家等身份,晚年成为剧作家进行剧本创作,其剧作力图表现契诃夫、曹禺两位戏剧大师的戏剧精神,以“传承人文精神和悲悯情怀”为特色,在当前戏剧创作中别具一格,主要著作有《他山集》《戏剧笔记》《我爱这片天空(契诃夫评传)》《梅耶荷德谈话录》《我知道光在哪里》(与濮存昕合著)等。在他生前所开的公号“童道明札记”上,他曾写过一篇关于契诃夫探讨“永生”的札记,在昨日去世时得到戏剧圈众人的转发悼念,文中他记录着:“蒲宁回忆录里契诃夫对永生的看法有所变动,他认为我们在死去之后还存活着。永生——这是事实。”
戏剧及俄苏文学赤诚的守护人
童道明生前最爱两个作家,一是契诃夫,一是冯至。他认为与契诃夫结缘,是命运对于自己的眷顾。年,童道明前往苏联留学,年在莫斯科大学文学系读三年级时,童道明遇到了人生第一次重大转折,当时因要写一篇题为《论契诃夫戏剧的现实主义象征》的学年论文。所有人都觉得这将是一篇很难写的论文,但他还是迎难而上,他生前曾说:“我们那一代留苏学生有一种纯真的情怀。能在外国人怀疑的目光下出色完成一项学业,看成是为祖国争了光。”这篇论文的指导教师拉克申是童道明的第一恩师。在当年临别时,拉克申曾对童道明说了一句影响其一生的赠言:“童,我希望你今后不要放弃对于契诃夫和戏剧的兴趣。”
年童道明开始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先后担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等职,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年,时年59岁的童道明为纪念契诃夫《海鸥》问世百年,创作首部话剧《我是海鸥》,年,为纪念冯至诞辰百年,童道明创作第二个剧本《塞纳河少女的面模》,年,出版第一本剧本集《塞纳河少女的面模——童道明的人文戏剧》。同年,童道明与作家莫言和编剧家何冀平同时获得了中国戏剧界的最高荣誉——全国戏剧文化奖金狮编剧奖。直至年,童道明共创作了十个剧本:《秋天的忧郁》《歌声从哪里来》《一双眼睛两条河》等。年,为纪念契诃夫逝世周年,童道明再度创作剧本朗读作品《契诃夫四则》,这也成为他最后一部公开演出的作品。童道明一生所出版的著作内容几乎涵盖了苏联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也包括了对北京人艺演剧学派的论证,研究内容更涉及对梅耶荷德、斯坦尼体系、布莱希特等戏剧理论的深度探讨及对俄苏文学的反思。
80岁时,童道明在外孙建议下开设了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phie.com/jbzd/1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