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脱贫奔康,甘孜百姓日子越过越好

康巴传媒(转载自四川在线)

“泸定县摘帽,个贫困村退出、户名贫困人口脱贫”是年甘孜州脱贫奔康的总体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甘孜州打出了“健康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等系列“组合拳”。

4日至6日,记者跟随“砥砺奋进看甘孜”的脚步,在新龙县、甘孜县、道孚县和雅江县见证了甘孜州脱贫奔康的答卷。

医院医护人员正给小病人看病

健康扶贫为百姓开出“药方子”

身体健康与否是每个老百姓关心的头等大事,尤其对于贫困群众来说,“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更直接关乎他们能否重返劳动,进行增收致富。崇山峻岭中,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如何解决?常年困扰藏区群众的包虫病,是否能得到更好诊治?新龙县、甘孜县分别为百姓开出了新的“药方子”。

新龙县:医院解决2万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6月5日中午,来自雄龙西乡古龙村的罗布,正乐呵呵领着看完病的孙女,离开医院往外走:“现在医疗条件好,医生人也好。”5楼病房里,大盖乡63岁的妹朵正躺在病床上等待例行会诊,由于享受了精准扶贫医疗救助政策,个人支付费用最多10%,妹朵交了元押金,医院,7日治疗费仅需自费40.8元。

医院出现前,“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周围4个乡的2万名群众。群众生病需要到县里诊治,如果县里不能医治还要医院。同时,分级诊疗在新龙顺利实施,医生会定期到村里去问诊,给孩子打预防针,给老人做常规体检,他打从心底觉得看病变方便了。

医院的前身是卫生院,年升级后,设中医科、藏医科、内儿科、检验科等科室,开放床位50张。院长刘平介绍,现在,医院一年门诊量达1万人次,住院病人0余人次,大部分常见病和多发病均能得到有效治疗。

甘孜县:“家门口”诊治包虫病群众既省时间又省钱

到今年深秋,石渠、甘孜、白玉等县的甘孜群众,就可以在新落成的甘孜县包虫病诊疗中心治病了,不用再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路费前往康定或成都治疗。

包虫病,长期流行肆虐于四川藏区,甘孜州情况尤为严重,病例分布全州81.59%的乡镇,受威胁人口占全州总人口额73.65%。这种人畜共患的地方性慢性寄生虫病,患者多为农民和牧民,早期没有明显症状和体征,后期会出现呼吸困难、阵发性呛咳、截瘫、休克等症状,直接面临劳动力丧失,是地方群众精准脱贫的“拦路虎”。

目前,甘孜县包虫病诊疗中心5层大楼主体结构已完工,11月中心投入使用后,将惠及周边3个县的群众。甘孜县卫计局副局长陈明强说,中心有包虫病专病床位张,足够承载周边几个县的患者:“对于患者来说,省了不少的路费,也更方便家属照顾。疾控方面也能大大提升,老百姓可尽早通过药物进行预防。”

甘孜县包虫病诊疗中心效果图

旅游扶贫甘孜致富增收常态

早在年,甘孜州就在全国率先提出“全域旅游”发展战略。近日,我省印发的《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年工作要点》提出,年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将加快建设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在旅游资源富集的甘孜,旅游扶贫,正在成为一种常态。雅江县、道孚县,正在利用自身旅游资源,带领群众脱贫奔康。

雅江县:一家乡村酒店带动全村“骑友经济”

6月5日下午5时,两位骑友一前一后来到了雅江县相格宗村阿志玛乡村酒店,还没卸下装备,老板阿志玛已经端上了一碗热滚滚的酥油茶。旅游旺季时候,这家位于国道线剪子弯山下的小店要接待骑游者数百名。

年夏天,相格宗村村长阿志玛“收留”了一位骑行川藏线的姑娘,没想到竟被姑娘“威胁”:“你必须开个旅店,否则我就住在这儿不走。”阿志玛假意承诺了姑娘但并未行动,不料次年春天,姑娘的两位朋友找上门来,借宿一晚后,各付了15元的床位费,临走时,还赠送了阿志玛一块青年旅社的招牌。

从此,阿志玛家时常都会有游客“找”来,十多位或二十多位,打挤在房里过夜。没办法,阿志玛只得将住房改造成了骑友驿站,被“逼”投身旅游业。

经营驿站过程中,阿志玛逐渐发现,开旅店一年可以多挣20万元。尝到甜头的他找银行贷了款,先后投资万元打造驿站,50元一张床位包吃包住,还提供骑行配套服务。

彼时,阿志玛是村长,自己发迹了也不忘记其他村民加入骑游接待的队伍。现在,全村34户居民有26户在经营骑友驿站,接待能力达人以上。年,雅江县政府又先后投入千万余元,打造相格宗村整体风貌,小山村摇身一变成旅游村,“骑友经济”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

雅江县相格宗村阿志玛乡村酒店

道孚县:小小博物馆背后蕴藏一笔“大交易”

道孚森林工业局一间不起眼的民房里,整齐排列着刀斧、发电机、电话、粮票等生产生活资料,这,就是道孚县的森工博物馆,6月4日,甘孜州道孚林业局局长龙波却称,正准备“换地方”。

原来,道孚县是川西高原森林资源大县,去年年底,国内首家高原森林博览园确定落户这里,森工博物馆作为组成部分之一,将改址扩建。

据悉,高原森林博览园将于年底前建成开放,除森工博物馆外,还设有生态景观体系、高原植物试验园区科研用房、模拟森工场景、模拟森工企业生活区、模拟林区林场建筑,可承载生态旅游、森林康养和科研教育等功能。“我们将布局碳汇交易,提供碳排放指标,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补偿。”龙波认为,发展旅游业推动森工转型过程,也可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实现群众增收。

教育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内生动力

“一人成才就业,全家拔掉穷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扶贫工作中强调,扶贫必扶智。在教育资源相对匮乏的贫困地区,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掌握一技之长,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实现脱贫攻坚的重要途径。

如果你遇见雅江县呷拉教育园区的孩子们,你就会明白,教育,在如何为藏区脱贫攻坚注入内生动力。

雅江县:把偏远地区学生集中到一起上学

6月6日,星期二,上午10时30分。雅江县呷拉镇片区寄宿制学校的运动场上,欢快的藏歌响彻天际。蓝天白云下,0多名身着民族服饰的小学生,跳起来了极有特色的藏族课间操。

操场上,身着民族服饰的学生们跳课间舞

这里是呷拉教育园区的一期工程,含幼儿园和小学阶段,年9月建成,面向全县17个乡镇招生,现有学生名,绝大部分生源来自边远农牧区的困难家庭,享受免费寄宿制教育。硬件方面,所有班级均安装有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源同步跟进对口援建学校。软件方面,选调全县骨干教师,要求最低文凭在大专学历以上。加之政策层面的支撑,雅江“园区化”教育起步两年后成效立竿见影,全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毕业率达%。

课堂上,学生们正在积极回答老师提问

今年9月,园区初中部也会投入使用,届时将形成从幼儿园到初中的“一体化”教育,“一篮子”解决偏远地区学生入学问题。学校副校长杨桂林介绍,整合教育资源集中办学,主要是针对雅江地区地广人稀、村镇学校力量薄弱的现状,目的便是为了让偏远地区农牧区子女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

六年级的亚玛青措就是受惠于园区的一个藏族女孩,她来自柯拉乡解放村,属雅江县边远牧区。她21岁的哥哥没怎么读过书,一直跟随父母放牧,亚玛青措每学期只回家一次,特别爱与哥哥分享学校里的见闻:“在这里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也开阔了视野,我以后想当一名医生。”

本期责编:肖宵白马编辑:李娅妮余秋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sonphie.com/jbzd/151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